黟县是安徽省黄山市。
黟县,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,地处皖南,位于东经117°38′30″-118°6′,北纬29°47′-30°11′30″之间,总面积857平方千米。截至2020年末,黟县辖5个镇、3个乡,常住人口为76211人。
黟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是“徽商”和“徽文化”的发祥地之一,被称为“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”“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”,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“千年古县”,是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区域。黟县又被称为“中国画里乡村”、“桃花源里人家”。
建置沿革:
1949年4月29日,黟县解放。同年5月13日,黟县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。1950年,将石台县的柯村乡、美溪乡,太平县的宏潭乡划入黟县,1952年4月12日,属安徽省徽州专区。1956年1月12日,撤销徽州专区,属安徽省芜湖专区。1959年4月18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:黟县并入祁门县。
1961年4月5日,国务院批准,复置黟县,属安徽省徽州专区。1971年3月29日,属安徽省徽州地区。现为黄山市(原徽州地区)所辖。
安徽黟县念作:ān huī yī xiàn。
黟字本义为黑、黑木,因建置于黟山南边而得名。黟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,位于东经117°38′30″至118°6′,北纬29°47′至30°11′30″之间,地处皖南地区,黄山市北部,东与黄山区、休宁县为邻,南与休宁县、祁门县相接,西与祁门县毗邻,北与黄山区和池州市石台县相依。
黟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始建于秦(公元前221年)。黟县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之一,也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区之一,拥有“世界文化遗产地、国家生态示范区、中国旅游强县”等名片和“世外桃源、画里乡村”“千年古县”的美誉。县城距黄山市人民政府驻地屯溪区54千米,距安徽省省会合肥市463千米,全县总面积857平方千米。
黟县的地形地貌
黟县地域处在黄山山脉及其南北两坡上,境内峰峦绵延,山高谷深,具有明显的皖南山区特点。黟县地貌的发育形态,是在地壳变动和外力作用下发展演化的结果。约在距今八亿五千万年左右,经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系地层全面褶皱,构成了黄山山脉的基本地貌轮廓,以后大部处于上升时期。约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至四亿一千万年间,加里东期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运动。
大约到了距今一亿九千五百万年至二亿八千万年的时期,印支运动形成北东向的线性褶皱,构成北东向延伸的山体,从此,黟县地貌形态趋于基本定型。
由于黄山山脉的影响,黟县分割为南北二块丘陵地。当到了八千万年前的燕山期,主要表现为断裂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,此时孕育了拜年山、大佛堂、三府尖、芳茅岭、兴岭等五大高峰的胚胎,以及渔亭的古陆内的凹陷带,继承性地发展了该县地貌。
八千万年以来的燕山运动,尤其是近二百万年来的第四系期间,表现为强裂的间歇性上升,侵蚀构造地形发育,河流向源侵蚀和下切作用强烈,发育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。
以上内容参考:黟县人民政府-黟县简介
1、黟县,安徽省黄山市辖县,地处皖南,位于东经117°38′30″-118°6′,北纬29°47′-30°11′30″之间,总面积857平方千米。东与黄山市黄山区、休宁县为邻,南与休宁县、祁门县相接,西与祁门县毗邻,北与石台县、黄山市黄山区相依。地处皖南山区,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。截至2021年,辖5个镇、3个乡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黟县常住人口为76211人。
2、黟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是“徽商”和“徽文化”的发祥地之一,被称为“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”“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”,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“千年古县”,是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区域。黟县又被称为“中国画里乡村”、“桃花源里人家”。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、祠堂、牌坊、园林,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、宏村古村落。
3、2020年,黟县全县生产总值(GDP)完成45.6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比上年增长3.7%。
黟县是古徽州六县之一,位于安徽省南端、黄山风景区西南麓
黟县因黟山即黄山而得名,建置于公元前221年,总面积857平方公里
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也是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
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、祠堂、牌坊、园林,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、宏村古村落,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、桃花源里人家
位于:安徽省黄山市黟县
西递
西递
宏村
宏村
西递
黄山古称黟山,黄山之南,全景黟县。黟县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之一,也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区之一,拥有“世界文化遗产地、国家生态示范区、中国旅游强县”等名片和“世外桃源、画里乡村”"千年古县"的美誉。面积857平方公里,人口9.53万。
历史悠久,文化厚重。黟县始建于秦(公元前221年)。“黟”字本义为黑、黑木。因建置于黟山南边而得名。境内完整保存1590幢明清古建筑,拥有西递、宏村世界文化遗产、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、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、44个中国传统村落、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88处,被称为“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”“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”。
环境优美,生态绝佳。境内山川毓秀,田园相依,生态优良,全县山场面积占县域面积的86.3%,森林覆盖率84.8%。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、全国第九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、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、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。相传陶渊明笔下的《桃花源记》就出自这里,素有“桃花源里人家”“中国画里乡村”之美誉。
旅游主导,资源丰富。全县共有收费景区15处,其中5A级景区2处(西递、宏村)、4A景区4处、3A景区1处。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、全国文化旅游示范县、中国最具文化魅力旅游名县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、中国最具幸福感的休闲城市、全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、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、全球百佳可持续目的地等10余个国家级荣誉,2019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。全县乡村旅游正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高端度假、休闲体验、户外运动、文化演艺、摄影写生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发展。
2021年4月,黟县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75名。
2021年1月,《小康》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,黟县位列第94位。
2021年1月,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,黟县位列第151名。
2020年12月,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确定黟县为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。
2020年11月,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,黟县位列第69名。
2020年11月,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,黟县榜上有名。
2020年4月,黟县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录。
2020年,黟县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,代表景点为西递宏村。
2019年3月,黟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(闽浙赣片区)。
黟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,地理位置优越,自古群山环抱,享有“小桃源”的美誉,环境优美,景色宜人。黟县内的宏村,是徽派民居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村落,被称为“中国画里的乡村”,观赏价值高。
黟县速览黟县是安徽黄山市最小的一个县,也是最古的县城之一。黟县北枕黄山,南望白岳,四面群山环抱,自古便享有“小桃源”之美誉。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联为一体,尽管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,却也正因此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。黟县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田园风光迷人,吸引了陶渊明游历于此,写下了不朽名篇《桃花源记》;李白题诗赞誉“黟县小桃源,烟霞百里间,地多灵草木,人尚古衣冠”。县内明、清古民居闻名遐迩,极具代表性的徽派建筑,高高昂起的马头墙,湖水清莲,拱桥如虹,犹如一幅幅画走进了很多人心里。
最佳旅行时间一年四季皆宜,3-4月桃花、油菜花盛放,10-11月菊花满地,秋叶火红。一天内为清晨7:00
前及傍晚最美。在游览团队离去后整个村子瞬间安静下来,粉墙黛瓦倒影水中,尽显画里村庄的美。
景点宏村
宏村是徽派民居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村子,素有“中国画里的乡村”之美誉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《卧虎藏龙》曾在此取景拍摄——村外的南湖桥。从整个外观上说,宏村是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,水圳、南湖、月沼是村中的三处经典景观。在这里你可以静静地写生作画,可以钻小巷拍摄或就坐在南湖边上,看垂柳依依,沉入画里。
西递
西递村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,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,有
“世界上最美的村庄”、“古民居建筑的宝库”的美誉。村内保留着数百幢明清古民居,建筑及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,两条清泉穿村而过,99条高墙深巷如置身迷宫。地标即是村头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,建于公元1578年,峥嵘巍峨,结构精巧,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。此外,履福堂、大夫第都是西递的经典建筑,如今大夫第成了举办民俗活动的场所,如古装小姐在高楼上“抛绣球”等。
屏山村
屏山村位于西递和宏村之间,却因西递、宏村的名声实在太大,掩盖了这个山村的美丽,也因此留了份宁静与古朴。村内居民多姓舒,踞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。村内保存有200多幢明清古名居,光裕堂、成道堂等7座祠堂,其中的舒庆堂是中国皖南地区少有的明代宗族祠堂。还有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,构成江南水乡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特有的风韵。如果不想面对游人如织的喧嚣,不如来这儿优哉游哉地消磨一个下午,体味真正的“小桥流水、田园人家”的悠然自得。